主题: 翼城关注┃翼城浑身板传承与发展的探索之路

  • 曲子
楼主回复
  • 阅读:2247
  • 回复:0
  • 发表于:2019/12/9 17:43:59
  • 来自:山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翼城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点击翼城在线网关注我哟

翼城在线网立足翼城,辐射山西;有翼城粉丝12万人,本地新闻资讯、二手信息、贴吧论坛、娱乐消费、商家活动等服务。分享价值传播快乐,快来订阅吧!业务微信:yczx035703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翼城浑身板登上央视舞台。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翼城浑身板在舞台上展示独特魅力。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非遗进校园”现场推进会演出现场。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翼城浑身板具有粗犷热情、舒展大方的艺术特点。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翼城浑身板演员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演出。


她有五百年的历史,却鲜有文字记载;而今,在《临汾地区民间舞蹈集成》《翼城文化志》《翼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等众多书籍中都有关于她的详尽记录;


她曾经活跃在翼城县王庄乡王虎村和南梁镇郭家坡村一带,是一门受众相对有限的民间艺术;而今,在“群星奖”的比赛中,在央视《唱响新时代·元宵特辑》的直播现场,在《我要上春晚》的大舞台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她既能“与民同乐”又可登“大雅之堂”;


她经历过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困境,甚至在消逝的边缘徘徊;而今,在校园里、在景区内、在机关中,哪里有人,哪里就有她的声音,她正在以“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她就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翼城浑身板。这门技艺曾经历过“寒冬”,但在翼城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在一批又一批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中,在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坚守里,浑身板的“暖春”来了!


说不尽的故事 道不尽的乡愁


在《翼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记载中,浑身板又叫“花板子”,因舞时表演者用檀木板击打全身而得名,是一种非常优美又健身的传统民间舞蹈。浑身板起源于明万历年间,迄今有500余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翼城县南梁镇郭家坡村和王庄乡王虎村。


浑身板为啥能在翼城县流传?带着疑惑,12月3日,记者来到翼城县寻找答案。


关于浑身板,翼城县流传这么几种说法。省民间文艺研究会会员、今年76岁的王永泉讲述:“翼城县南梁镇郭家坡村和王庄乡王虎村,这两个村子有两个比较大的庙会,一个是栾池古会,一个是丹子山庙会,旧社会,人们编排了这样一个舞蹈形式,或为了祭水,或为了‘搬神’。就这样,从明清开始,这门技艺就渐渐流传了下来,这也是目前认可度比较高的一种说法。”


历史上的浑身板演出,主要用来参加庙会、祭祀、赛社等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其赛社和拜神求雨等祭祀功能消失,浑身板演变成了一种文艺表演形式。


“还有一种说法是浑身板来源于秋日打谷场上的一种劳动工具,它的形呈板状,拍在谷穗上节奏明快、声音清脆,当地百姓受其启发,然后就用本地楸木制成一头方形、一头弧形的月牙凹状檀板敲打身体部位,表达欢庆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我个人觉得这个说法有点牵强。”王永泉说,可以佐证这种说法的记录基本找不到,这更像是后人的一种美好解释。


在王虎村,记者听到了另一种声音。王虎村村民、浑身板老艺人郭思俭虽然已过耄耋之年,但思路清晰,仍能回忆起过去的一些事情。“村里老人们说在唐朝的时候,就有了浑身板这种‘故事’(民间表演形式),传说唐僧西天取经每到一个地方都要看‘故事’,路过翼城县,见到这种‘故事’觉得非常好,叮嘱人们要保护并发扬好这门‘故事’。”


不管浑身板的起源究竟为何,在翼城县,却有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浑身板是翼城的“文化符号”之一,她天然带着“翼城味儿”,所以,一代又一代的老艺人愿意为之坚守,把她传承下去。


和很多非遗项目一样,浑身板的发展曾有过后继无人的困境。


“最开始的时候,浑身板没有鼓谱、没有板谱,只能靠老艺人一遍一遍教,一遍一遍带,所以很难普及,传播的范围有限。”郭家坡村民郭玉生说,“大家只有在闹红火的时候才会组织演出,一年能有三五次表演机会,慢慢地,会浑身板表演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我们村会表演浑身板的人都是50岁往上的,这几年我们已经很难凑齐人在正月里闹红火时表演了。”今年54岁的王虎村村民郭辉打了30多年的浑身板,“以前约上三五个人,在自家院子里就演起来了,特别是冬天,跳上三五遍浑身板,出出汗,身上暖暖的,舒服!”郭辉说着跳了起来,一分钟的表演,已经气喘吁吁了。“我是跳不动了,年轻人不肯学,村子里会浑身板的人越来越少了,大家都要出去讨‘生活’,村子里都看不到人影了。”


既能与民同乐 也登大雅之堂


转机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


翼城县文化局工作人员抢救性地挖掘整理了翼城浑身板的相关资料,成功使得翼城浑身板被收录在了《临汾地区民间舞蹈集成》中,这次的记载成册,使得翼城浑身板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保护,在本地的影响力急剧上升,也让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舞蹈不至于泯灭在历史长河中,在这之后,翼城县浑身板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小高潮。浑身板走出了两个村子,在周边地方开枝散叶,广泛传播开来。


“非遗传承工作,人才是关键。”翼城县文化和旅游局文化综合股负责人曹秀荣说,“2006年,翼城县建立了翼城花鼓传承基地,花鼓、琴书、浑身板,这些非遗表演孩子们都会学,这批孩子后来成为翼城县非遗传承工作的‘后备军’。”


喜讯接二连三。2009年,浑身板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翼城县对浑身板的保护力度逐年上升。


2010年,翼城县非遗传承工作的“后备军”带着全县人民的期望参加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大赛,以极具特色的舞蹈风格荣获了大赛的作品奖,从此在全国一炮打响。


作为浑身板的非遗保护单位,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在县文化和旅游局的引导下,翼城县文化馆打造了一系列精品文艺节目。


“一直以来,我们都特别注重把浑身板普及和精品创作相结合。”翼城县文化馆馆长邹亚莉说,“我们一直在努力创造出一批时代特色鲜明,内容、形式、手法、风格多样的文艺作品,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


2013年浑身板走上《我要上春晚》的大舞台;


2018年央视《唱响新时代·元宵特辑》的直播现场,浑身板一鸣惊人;


2018年,上海发布·大世界城市舞台中国魅力榜中,《翼城浑身板》被评选为银奖;


2019年,翼城县《幸福花板》参加第十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总决赛斩获佳绩;


同年,翼城县第三届“花鼓大赛”中,“千人浑身板”作为开场节目震撼上演,又一次收获了满堂彩……


不仅在舞台上风生水起,作为一项群众文化活动,浑身板深得百姓喜爱。


2016年,在我市第四届“梨花奖”广场舞大赛中,翼城队的《浑身板健身舞》甫一亮相,就赢得掌声阵阵;


今年7月底,在我市举办的“梨花奖·这里是我家”广场舞比赛中,《浑身板广场舞》获得了二等奖……


“翼城县文化馆是浑身板的非遗保护单位,所以我们也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为浑身板的发展作出贡献。”邹亚莉说,“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的使命就是积极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以自己的文化热情点燃群众的文化热情,以自己的文化自信坚定群众的文化自信,以自己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激发群众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邹亚莉坦言,翼城县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浑身板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发展离不开全县上下的重视,文化自信的“种子”早已在全县人民心中生根发芽,这是非遗工作不断向前推进的不竭动力。


守望精神家园 传承路在脚下


“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未来。”浑身板市级非遗传承人芦亚苹对浑身板未来的发展之路充满信心,“翼城县有句话说‘绕城东西南北走,满城皆闻花鼓声’说的就是翼城花鼓的普及程度,作为传承人,我希望能听到‘满城皆是浑身板响’,我们正在一步步接近这个目标。”


近年来,翼城县在全县推广“非遗进校园”,以“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为指导,围绕国民传承、科学传承、创新传承三大理念,积极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和优势,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中小学校基础教育,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传播为主、普及为先、突出特色”的原则,开展翼城花鼓、翼城琴书、翼城浑身板为代表的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在学校的普及传承,形成中小学生传承人群熟知传统文化、热爱家乡人文、宣讲翼城精神的生动局面。


芦亚苹同时也是翼城县先成中学的一名舞蹈教师,非遗传承人和人民教师的双重身份让她在“非遗进校园”的推进工作中如鱼得水。“在校领导的支持下,我们排练了千人浑身板节目和一个舞台浑身板的小节目,排练节目基本上都是在课间操时间完成的,既锻炼了身体,又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一举两得。”


2018年9月,翼城县“非遗进校园”现场推进会在先成中学开展,全县所有学校的校长一起现场观看演出、探讨“非遗进校园”发展路径。


“演出结束后,大家都很震撼,觉得这样的演出形式很好,这种认可是我自己一开始也没有想到的。”先成中学校长陈洲直言,“我的出发点很简单,之所以选择浑身板作为一项特色节目,是因为她能强身健体,对于学习压力比较大的孩子们来说,这样的演出能增强他们的体质。”


在先成中学,下午的课间操时间,孩子们跳起了“浑身板操”。


“‘浑身板操’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让他们能够劳逸结合,孩子们的精神面貌一天比一天好,我越来越支持‘非遗进校园。’”陈洲说,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所以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以分校为单位,每年都会组织浑身板比赛,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也能提高跳浑身板的技艺水平。”


无独有偶,翼城县西街小学也把浑身板作为了学校的特色课程。


“从2004年开始,学校就有打浑身板的历史,目前我们学校眼保健操、课间操、浑身板操三操合一,这是学校的特色。”西街小学副校长宋艳平介绍,“学校编写了一本专门的教材,帮助孩子们了解浑身板。‘非遗进校园’通过正规途径让孩子们了解非遗的历史和故事,不仅仅是对非遗项目的传承,更是从小培养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种文化的自豪感会成为他们骨子里的东西。”


自“非遗进校园”实施以来,为了扎实传承“浑身板”项目,西街小学通过集体传承、精品传承、班班传承、人人传承、文化传承五大路径打出了完整优质的浑身板校园课程和校园文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开花结果,让广大师生在非遗文化的培养中得到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保护非遗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需要全县上下勠力同心。根据《临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要求,全县开展了非遗‘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景区、进社区、进农村’六进活动。”翼城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王秀艳说,非遗“六进”活动着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营建优质的社会环境,真正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部门联动、市场运作、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非遗保护传承机制,提升全社会对非遗文化的认知感、认同感、自豪感和参与感,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尽快转化为翼城经济和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非遗传承与保护路在何方?在翼城县保护浑身板的生动实践中,我们也许可以窥探一二。非遗传承与保护在一代又一代老艺人的坚守中,在一个又一个传承人的创新中,每一个对文化有敬畏之心的人的期许中……


(来源:临汾日报  记者:安月琦)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