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高 跷

  • 翼城影讯
楼主回复
  • 阅读:306
  • 回复:0
  • 发表于:2013/12/8 17:27:50
  • 来自:山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翼城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高跷”在汉代百戏里叫“跷伎”,宋代叫“踏跷”,清代后才叫“高跷”。翼城表演高跷较早的是符册村,当时跷杠仅有一尺高,表演时只是穿着戏装跑场子,真正将此技艺发扬光大并传承至今的主要有西贺水、十河、北唐等村。
  西贺水村有一座气势恢宏远近闻名的火神庙,每年正月二十四是祭火神娘娘的日子,为此村里成立铜锣会,专门组织每年的庆典活动。每到这一天铜锣会要求各家都要出节目,老百姓争强好胜,许多人家子弟外出学习各种表演项目,村里的年青人为了练好功夫,每到农闲便在田地里练习踏跷。久而久之,西贺水村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喜爱踩高跷的人才,男女老幼对闹红火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村里传下一句顺口溜:“忘吃饭,不睡觉,人心跟着锣鼓跳;放下犁,搁下耙,高跷杠子丢不下。”民国年间,该村闹红火达到高潮,每年正月二十四祭火神这一天,前面有牛拉大鼓车开道,后面紧跟着高跷、花鼓、旱船、秧歌、挠阁、锣鼓等表演队伍,绵延数里,十分热闹。到了20世纪40年代,梁可明、赵灿贵、李红贵、董连科、郭得广、关得海、郭海山已将高跷技艺表演的活灵活现,远近闻名。高跷由一尺多高增加到三尺多高,而且可以劈叉、翻杠子、扑蝴蝶、翻跟斗、跳桌子,尤其是梁可明可以大转身180度蹦出5米多远,称得起踏跷表演之最,曾多次应邀赴绛县表演传艺。90年代以后,其传承人孟月潮的表演更加精彩。2006年,时任村长张长江投资购买了服装道具,使西贺水村高跷表演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再次焕发了生机。

  北唐村的高跷表演也有上百年历史,20世纪30年代村民杜文华、杜思寸、杜思明、杜作栋、杜明道等人的高杠花鼓已名冠全县。1938年北唐村应邀赴浮山表演,全体表演者从北唐村踩上高跷沿路表演,经一天一夜到达浮山,此举轰动了平阳府。十河村的高跷表演也有百余年历史,其表演活动分文武两部分。“文”表演主要是踩着高跷扭秧歌,走各种队形,比较注重步法技巧;“武”表演则跳高桌、单腿跳、跌八叉、翻杠子、跳双凳子,各种姿势,活泼优美,很是精彩。尤其是在表演时全身扭动,面部表情丰富,两跷蹬地,节奏性很强;而上身耸肩甩臂,灵活松驰,面部表情风流潇洒,场面热烈壮观,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20世纪50年代起,中卫、老官庄、下石、南常、唐城、猪头山、凡店等村先后都有高跷表演,有的扮演成《西游记》、《白蛇传》等戏曲人物,有的扮演成《小二黑结婚》、《红灯记》、《白毛女》人物。90年代初,高跷队伍中又出现了工农兵英模人物造型,表演队形主要是蒜辫子、8字形、剪子股、蛇蜕皮、四门斗底、五角星、双龙摆尾、卷菜心等。90年代初,开化村16个芝麻官高跷队、南官村群猴嬉戏高跷队、下石村秧歌舞高跷表演给全县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该问题处于未解决状态,马上帮楼主解答!我要回答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