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生活,半饱即好时间

  • 浩生宇
楼主回复
  • 阅读:7962
  • 回复:0
  • 发表于:2014/3/19 9:15:15
  • 来自:山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翼城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位于德国东柏林的赫尔曼双子塔大厦里面,有一间普通的卧室。阳光从宽敞明亮的落地窗照射进来,房间里所有的摆设只有一张白色床铺和一盏黄色的落地灯。除此之外,再无他物。这就是德国女建筑师伊娃·玛利亚·斯特德尔在东柏林的家。
   黑色上衣,配上宽松的牛仔裤以及脚上那双恒久不变的大头鞋,这是“乔帮主”生前的标准行头。除去简单的衣服,同样简单的还有他的简约的经典之作——苹果手机。
   他们不是偏执的苦行僧,也不是悲观的消极主义者,他们有个时尚的名字——极简主义生活者。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的生活理念在这个极速发展、物欲膨胀的时代受到格外的推崇。
   有人说,最资深的极简主义生活者大概是梭罗。没有物质的叨扰,没有俗世的牵绊,一个人,一间木屋,除了一颗沉静的心,他什么也没带。满目的山光、澄澈的湖水、此起彼伏的蛙鸣与鸟叫,这样的生活看似简单到极致,但在梭罗眼中,却是丰富而美丽的。因为生活简单,所以心灵明朗。在这里,时间被锁在了风里,而诗意却真正驻足在了生活里。
   不是每个人都有梭罗的勇气,能够抛开周遭的一切,独居于瓦尔登湖的月光下。但当我们在选择的悖论中失去选择的愉悦,在复杂多变的世界里迷失自我时,我们可以借一点哲人的智慧,给生活做一做减法。
   欧阳应霁曾经提出一个“半饱”的概念,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半饱”是一种程度,更是一种知足常乐的态度。果断减去我们苦苦执迷的五分,才能得到那真正值得我们拥有的另一个五分。“半饱”对应着“常满”——那些希求常满之人反而常常不满。或者就如欧阳应霁所说:半饱是一种完美的缺陷,一半的希望,再加上一半的耐心,才是一整片蓝天。对现实保持一种满足,对未来保有一分好奇,相信生活里头总有更好玩的事情,会在下一个阶段出现。
   有时候,极简成为我们灵感的来源。
   云门舞集的《行草》,黑暗的舞台上,一个黑衣女子,在团聚、舒展着身体。音乐,是没有的,只有声音。色彩,是没有的,只有黑白。故事,是没有的,只有舞动。林怀民说,他花了二十年忘记故事,忘记一切辅助的形式,只剩下舞动,纯粹的动。这就是舞蹈创作家林怀民想要的极简。
   “简单线条、大块留白、基本图形”,提到极简主义,如果你给我的只有这样几个在现代画展中风头正劲的抽象元素,我只能说你还不够潮。在我看来,葛大爷说得不对——21世纪缺的不是人才,而是生活的艺术家。
   我们总在阳春白雪中寻找艺术之源,却忘了,真正精妙的艺术是生活本身。因此,如果在生活艺术的江湖,让各大流派对号入座,那么极简主义一定是低调智慧的恒山派,以柔克刚,以无形胜有形。
   1921年,爱因斯坦一度受邀到荷兰莱顿大学执教。学校要给他许多高规格的待遇,他却婉言谢绝。对于他来说,所要的只是牛奶、饼干、水果,再加上一把小提琴、一张床、一张写字台和一把椅子。
   台湾作家舒国治,至今还在租房子住,家里甚至没有冷气和电视机。他白天在高档酒店里和朋友喝着昂贵的葡萄酒,晚上在干净的房间里美美地入睡。没有多余的东西打扰,走路、吃饭、喝茶,实在是惬意。把自己从外物中解放出来,于是培养了丰富的内心。他的这种生活理念,成了台湾文艺青年争相效仿的时尚。
   爱因斯坦和舒国治的出现似乎瞬间让极简主义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了,但究其本质,极简主义终归是一种生活的形态,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所以,今天你“极简”了吗? 
                                                                      作者:青牧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