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翼城县】下石门马家三进士

  • 偶然
楼主回复
  • 阅读:1317
  • 回复:0
  • 发表于:2014/4/28 15:25:08
  • 来自:山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翼城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邻里马立栋先生和我同住坩南新区,近日闲聊,谈及中央电视台的话题“家风是什么”,颇有感触,各自对自家的家风也说不出定位在哪里。得知他在以此为“引子”,逐生整理家谱的想法并已整理成册,甚为感动,并提出让我润润色,不好推辞,润色谈不上,读一读,看一看,学一学,也是不错的机会。马局长大我几岁,都曾供职在宣传部,相互多有了解,后来只是工作的原因,我到了编纂“志、史、谱、碟、乘”的单位。翻看完下石门马户《百年记事》,犹如观看了下石门马家五百年创业的辛酸历程,在这几百年的家族发展史中,可以说是波澜起伏,星光灿烂,其中出自下石门马家马鸣  、马光学、马国瑞三进士,可以说是名耀千秋,就此话题,根据史料我展开谈谈“石门马家三进士”。

  马鸣    明崇祯13年 第2甲 第3名

  顺治《翼城县志》记载:马鸣  ,字烟雨,垣曲籍,本县人,初授户部主事,明崇祯年庚辰科进士,历任南直隶扬州府知府;翼城民国十八年修编的《翼城县志》记载:马鸣  ,字烟雨,下石门村人,明崇祯年庚辰科进士,初任户部主事,历任南直隶扬州府知府。翻阅上海古籍出版社《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录》“马鸣  山西阳曲(山西褒城)明崇祯13年第二甲第三名,此书注:明朝进士籍贯有户籍、乡贯之分,户籍、乡贯并有的,先注明户籍,后注明乡贯,并加括号;我查阅了大量资料,这里的山西褒城应该是山西翼城,在山西地名典籍中没有查到有关褒城的字句,在其他有关马鸣  的资料中偶尔也出现是陕西褒城人,我想将翼城写成褒城一定是笔误。根据古《翼城县志》记载马鸣  为翼城人,随祖上迁往山西垣曲,后来是否去了陕西褒城还需要考证,但史料记载的马鸣

  的事迹还是有根有据的。

  在苏教版和鲁教版高中课本中有全祖望的《梅花岭记》,《大学语文》(第10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十单元“浩然正气”一章中有苏武传(节选)(西汉·班固)、张中丞传后叙(唐·韩愈)、段太尉逸事状(唐·柳宗元)、正气歌并序(宋·文天祥)、梅花岭记(清·全祖望)、读顾准(杜书瀛)等六篇,《梅花岭记》也列在其中。

  说的是梅花岭是史可法衣冠冢所在地,作者百年后登上梅花岭凭吊英烈,其文颂扬了民族英雄史可法在清人入侵国难当头时,忠义不屈、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一篇有名的散文,其中两次谈到马鸣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

  、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翻译过来“二十五日城陷落了,史可法拔刀要自杀,将军们果然争着上前抱住,史可法大声呼唤:德威!德威流着眼泪而不忍拿刀,于是史可法被将军们簇拥着走了,到小东门,清军的兵士像树林般密密麻麻地来到,兵马副统帅马鸣  、扬州太守任民育、以及众将如都督刘肇基等都死了。史可法就瞪大眼睛对敌人说:我就是史阁部。于是他就被抓住并带到南门,和硕豫亲王用先生来称呼他,劝他投降,史可法大骂敌人而被杀。当初史可法曾留下遗言:我死后,应把我葬在梅花岭上。到此时,史德威找他的尸骨却找不到,就把他的衣帽葬了。”其中提到的兵马副统帅马鸣  就是翼城下石门人,由此可知兵马副统帅马鸣  在此就义,短短的一篇文章第二次提到是最后一段:“呜呼!忠烈尝恨可程在此,当易姓之间,不能仗节,出疏纠之。岂知身后乃有弟妇,以女子而踵兄公之馀烈乎!梅花如雪,芳香不染。异日有作忠烈祠者,副使诸公,谅在从祀之烈,当另为别室以祀夫人,附以烈女一辈也。”其中“副使”所指为“马鸣

  ”,全段译文为:“可叹啊,史可法曾痛恨史可程在北京为官之时,正当国家沦亡之际,不能保持节操,而写奏章谴责他,怎会知道在自己死后,竟然有弟媳妇以女子之身继承夫兄所留下的光辉业绩呢?梅花象雪,芬香而不染尘埃,将来如果有人修建忠烈祠,马鸣  副使等想必要列入从祀的位置,还应当另外建一室来祭祀夫人,再附上烈女一辈。”由此不难看出马鸣  是怎样去世就义的,还看到了“梅花如雪,芳香不染”的抗清志士的坚贞高洁,流露出作者对他们无限崇敬的心情。文中标注的“史德威——山西平阳(今临汾)人,扬州破,被俘不屈,后获释”“马鸣  ——山西褒城(有笔误)人,曾任后备道”,这里说的是在马鸣  去扬州之前曾任后备道,得知马鸣  曾是翼城下石门人,迁往山西阳曲,查翼城旧志,便对此文此事却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全新的感受。扬州一役,史可法及其部将、僚佐表现了壮烈的民族气节。清军曾五次劝降,均遭史可法拒绝。后来部将马鸣  、汪思诚、马应魁,庄子固、乙邦才等均随史可法壮烈牺牲。真是有了这样的壮举,马鸣  的英名才得以流芳。

  马光学 清雍正2年 第3甲  第142名

  关于马光学的记载,县志简单的记载任江南太和县尹,乾隆《翼城县志》记载:马光学,甲辰科(雍正二年)进士,字祓四,石门人;民国十八年《翼城县志》记载:马光学,字被四(“被”字有误,因为“祓”),下石门村人,清雍正年丁酉科举人,甲辰科进士,任江南太和县尹。这里的南直隶为江苏、安徽、上海二省一市,江南太和县为今安徽太和县。在《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录》中记载:“马光学 山西翼城 清雍正2年第三甲第一百四十二名”。在《阜阳县文物古迹普查笔记》其中有关马光学的记载在《第十一节关帝庙》中原文摘录如下:“关帝之祀,历年极久。唐初有武庙,主祀姜子牙,以关羽从祀。宋淳熙十四年,封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明初称关壮缪公,与岳飞同祀武庙,称关岳庙;正德四年,令改称忠武庙;万历二十二年,令改忠武为英烈。清雍正三年,追封三代公爵,道光八年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关王庙,月城关帝庙,后因拆城,遂毁。在牛市街,有一关帝庙,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至雍正八年始由:

  特授文林郎、知江南直隶亳州太和县事、署颍州印务马光学作《修建关帝庙碑》记勒石,笔者择其要者,录之曰:

  我皇上追溯科后,荣封帝君。先代离乡客子,素蒙阿护,敢□著存。于是,毅然首倡建庙之举,谋诸大众,众志佥同。遂置庙地一十六亩,筮吉选基,创建大殿三楹,

  □三楹,圣像巍峨,全碧璀璨。又,东、西廊庑各三间,角楼、僧院、山门、厨舍,次第有差。肇始于康熙四十六年七月初一日,落成于康熙四十六年十月二十日,大功告竣而碑碣阙如,于今几历三十年所矣。

  据一九五九年《阜阳县文物古迹普查笔记》中记载,楹联一,义结桃园,忠于手足千年上;心存汉室,志在春秋一部中。其属会馆者:风景不殊秦左右,乡情远忆晋西东。其属义园者:骨卧  丘占风水,魂归故该庙当时尚存:“前后两殿,宽十七点六零米、长十四点一零米。前脊桥形,后坡陡斜,木椽雕龙头”云。后改为县委招待所,今不存。庙内设有山西会馆,邑生员李昌年作《风水论》中有“由东关而会馆,即关帝庙”等语。有田产三十亩,另有义地在庙北。

  介于以上资料显示,马光学在当地任官期间的声望不可小觑。另一则资料显示马光学的书法在当时也是极负盛名的“工诗文,善书法,明末清初某文社社员之一”。

  有收藏家收藏:马光明的行书 五言诗 绫本 立轴166×44.5cm

  “识文:馆内即仙家,亭中好物华。绀琪千岁树,红碧四时花。绿水藏春日,青轩秘晚霞。种园生白木,泥灶化丹砂。松菊芳三径,图书共五车。方外仙如此,何须问海槎。

  款识:集唐句恭祝琰翁社兄五秩荣寿。社弟马光学。

  钤印:马光学印(白) 被四(朱)

  签条:马光学先生绫本行书真迹。乙卯孟夏三月,淳白重装珍藏。钤印:淳白眼福(白)

  鉴藏印:道艺室珍藏记(朱) 小仙所有(白) 荆花书屋珍玩(朱) 曾藏杭州吴纯白家(朱)” 说明:许小仙、吴恩元旧藏。吴恩元题签。 鉴藏者简介: 1. 许小仙[清末民初],一作肖仙,室名道艺室、有墨  ,民国收藏家。和张大千交往深厚。2. 吴恩元(?~1931),字淳白、纯白,浙江杭州人。光绪时举人。工书擅草隶,精篆刻,嗜艺兰,多培佳种,因善写兰。与唐驼合着《兰蕙小史》。

  马国瑞  嘉庆21年岁贡(又称岁进士)

  还有在光绪七年《翼城县志》中记载“马国瑞、 字风翔、 石门村人、 嘉庆二十一年岁贡”;马立栋在整理下石门马家家谱时,在马家祠堂发现马国瑞的画像,身着清朝官服,牌位上“黄清岁进士先考马府君公讳国瑞字风翔神主”字迹清晰,还有一点也可佐证,就是在马立栋提供的四五十年前整理的谱碟中,有马国瑞的记载,而并无马国端一说。可以断定,在民国十八年《翼城县志》中记载的马国端为笔误,同为嘉庆二十一年岁贡,“马国端”应为“马国瑞”,字“祥甫”应为“风翔”。这里要说明的是既然是岁贡,为什么说马家三进士呢?《四库全书·正字通·进》载:“乡试中式曰乡进士,岁贡曰岁进士”。所谓“岁进士”,是对于“岁贡(生)”的一种雅化的别称,当然不是真正的进士。明清时代的“岁贡(生)”是“贡生”的一类。“贡生”是什么?明清科举时期,按期选拔各地府、州、县学的“生员”(俗称秀才),贡入中央国子监(俗称“出贡”),称“贡生”。清朝的贡生分为岁贡、恩贡、副贡、拔贡、优贡五类,合称“五贡”。其中以“岁贡”(岁贡生)最多。“岁贡”之名,源于明初“各学(按:指各地的府、州、县学)岁贡一人”。后来因州、县学大小不同而所贡人数有了差别,但“岁贡”之名已经定型。在清代,平度州学每三年贡二人。所以岁贡远比举人(更不比说进士)的人数为多。岁贡之选,例由老资格的“廪生”论资排辈,所以俗称“挨贡”。秀才出贡,就等于在府、州、县学毕业,成了国子监的监生(俗称太学生),取得了出仕做官的资格。按例,开始只能做“候选训导”,就是候补州、县学的副学官。在清代后期,绝大多数的“候选训导”只是一种虚衔,终老无望实授。对于岁贡生来说,最美的称呼便莫过于“岁进士”了。这个“岁进士”不是殿试进士,但是,人们读史志、读家谱、读诸如《聊斋志异》、《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等古典小说,又经常会碰到它,是回避不了的。清朝的殿试进士与“岁进士”有根本区别,选拔途径不同。殿试进士,先要经过乡试(省试),录取后称举人,次年三月到朝廷礼部会试,录取后称贡士,贡士参加皇帝主考的殿试,考中者称进士。进士又分一、二、三甲,一甲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岁进士”不是举人,没有参加会试、殿试的资格。岁贡,是贡入国子监(最高学府,设在北京)生员之一种,获得入监深造的机会,在监读书的称太学生。岁贡是府、州、县学每年从年深的廪生(官府发给膳食津贴)中挨次升贡,故又称“挨贡”。殿试进士有科分,按甲子纪年,甲子年考中的称“甲子科”,丁卯年考中的称“丁卯科”等。岁贡生是挨升的,没有科分。殿试进士一甲3人分授翰林院撰修、编修,再择优任编修、检讨、庶吉士,余者授各部主事、中书,有些是外派任知县、知州。所以在《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录》肯定找不到马国端的名字。但可以看出岁进士是当时国子监(最高学府,设在北京)生员之一种,获得入监深造的机会,是在监读书的称太学生,这在当时也是不简单的。“岁进士”作为一个雅称,带有“颂扬性”可以写在“私家性”的族谱和碑文里,却不能用于正式的文书中,而马立栋提供的马国瑞的画像,也证明了这一点,这也是为什么在《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录》没有找到的原因。

  我们在对马家两个进士一个岁进士的查阅过程中知道了许多新名词,让我也学到了许多的历史小知识,找到了许多新线索。在查阅马家三进士的同时也对三位在外地的工作情况和生活状况略窥一斑,更惊叹于下石门马氏家族的辉煌和马氏家族对教育重视程度的认可,更多的是对翼城历史文化名人的追溯、怀念和敬佩,也激起我们史志工作者对地方历史文化整理和挖掘的热情,同时也非常感谢马立栋先生对家史编写的认真和对历史真相还原的追求。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
该问题处于未解决状态,马上帮楼主解答!我要回答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