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关于孔子“一以贯之”思想的探究

  • 紫傻笨鲜
楼主回复
  • 阅读:6495
  • 回复:2
  • 发表于:2014/7/10 18:21:19
  • 来自:山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翼城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翼城文化历史厚重、人才济济,为了不使其出现“断档”和滑坡,更为了扶植和培育新生力量,我们开设了“新人新作”栏目,推荐青年人的作品。这些新人新作从思想到内容也许不很成熟,但不乏时代气息和新的思维观念。希望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和扶持他们成长,让翼城文化得以传承光大。
  曲阜明故城正南门上四个大字——“万仞宫墙”与眼前只有几米高(两三仞)的院墙可谓形成鲜明对比,这里的“万仞宫墙”语出《论语·子张》。孔子的学生子贡用宫墙作比喻,说自己的宫墙只有肩膀那么高,而“夫子之墙数仞”,如果你找不到门进去,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雄伟壮丽,各个房间的绚丽多姿。到了明代,孔子的“宫墙”就从“数仞”加高到了“万仞”,清朝,乾隆皇帝御笔书写了“万仞宫墙”,姑且不论这之中的政治色彩,就我个人看《论语》的感受而言,虽不能全部理解孔子思想,但是足以意识到自己触碰到的是无边无垠的大智慧,这种气场刚开始让自己迷失,但是越深入接触,我发现无数个自己的小感悟像来自四面八方的溪流会共同汇聚在一个点,而这个点就是指导孔子思想的一个根本性原则,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一以贯之”,但是它是什么,怎么指导,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研究。就我个人,目前阶段,我的理解是——克己
  “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中两次提到“一以贯之”,分别在与弟子子贡和曾参的谈话中。
  一则是与子贡的对话。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赐(子贡的名为端木赐),你以为我是学了很多知识而又把他们都记住了么?”子贡回答说:“是啊,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我是用一个根本性的原则来贯穿他们的。”
  另一则是与曾参。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孔子说:“曾参啊,我的学说是由一个根本思想贯穿起来的”。曾参说:“的确如此。”孔子出去后,别的学生就问曾子:“老师所指的是什么?”曾子说:“老师的人生观只是忠与恕罢了。”
  我个人认为两则对话十分奇怪。首先,孔子与子贡的对话似乎没有记录完。面对老师对自己核心思想的总结,擅长发问、能言善道的子贡竟然不继续追问,令人费解。难道是子贡领悟力过人,早已对老师的想法了然于心?但孔子都说“莫我知也夫”“知我者其天乎”,子贡又怎么能了解孔子的想法呢?这或许就是子贡自认聪明所犯的过错吧!其次,学生曾参也没有对老师反问,反而自己总结“忠恕而已矣”,“…而已矣”的句式,令人觉得曾参的傲慢,可是又与以往曾参忠厚形象不符。
  对于讲求礼数的孔门弟子来说,这两段话中两位弟子的表现本不应该出现,原因暂且不论,关键是我们的确听到孔子说他的道是有一个根本性原则来贯穿的。
  “一以贯之”的思想是“忠、恕”吗?
  首先,“一以贯之”肯定是一个根本原则,忠与恕为不同的两个概念,所以解释不通“一”。其次,通翻《论语》,我并没有找到直接记载“忠”的言语。对于“恕”,论语中有经典阐述: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段论述确实引人思索,有益于我们为人处世,可是我认为他并不能完全贯通起孔子的思想。现在,更多的人认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我们也看到孔子在论语中被问到“仁”不下五次,每次回答不尽相同,这与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一致。那我就有疑问,既然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但由于面对不同的学生,所以身为老师的孔子就必须根据学生差异进行讲解,那么孔子自己是如何理解“仁”呢?这或许关系到我们对孔子“一以贯之”思想的理解。
  可惜孔子并没有直接阐述自己的理解,但是有一段孔子自白,可以帮助我们探究他的思想。《论语·雍也》有一段对话: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说:“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中等以下学问的人,难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因此,找到论语弟子中最接近孔子才智与思想的人,或许可以窥探出孔子的根本思想。
  纵观孔门弟子,孔子对于颜渊的评价可谓最高。颜渊的领悟力、人品也有目共睹。因此,颜渊问仁值得我们推敲。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 因此,我个人认为,克己复礼的核心“克己”应该是孔子思想的根本。
  这句话现在的解释是“克制自己,一切按照礼的标准去做,这就是仁。”我认为这是被后世统治者利用,刻意达到统治目的而进行的解释。“克”只是克制自己么,自己的一切都克制吗?“礼”是我们人类自己制定出的那些礼乐制度么?
  拨开迷雾看“克己”
  我认为,“克己”是孔子对人性的深刻把握和对自身发展一以贯之的要求。
  首先“己”是包含着私欲的己,孔子承认这一点,说明其对于人的客观认识。
  其次,私欲的客观存在性并不是要我们去完全克制,而是要加以引导,克制自己不符合社会道德的私欲,因此,克己的直接目的是“复礼”,而根本目的是求得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也就承认,符合一定道德标准的“私欲”具有正当性,而现在我们很多人都曲解这层意思,文革时期还一度出现打倒“克己复礼”等荒谬行为,实在是对于孔学的践踏,令人惋惜。
  再次,“克己”并不是“无己”,而是对自身更好的发展。
  《论语》中见证成长的足迹。
  就我个人来看,现在的主要任务是“求学”,“克己”意识在我生活中就是学习时克服自己不该有的惰性,吸收前人思想精华,高效率完成学业;在为人处世中,不应该只依自己性子来,应学会“慎言”,管好自己的嘴,不让自己为说错话而懊恼。凡事讲求一个“度”,我相信孔子思想的“克己”也一定是建立在“度”的平台上,而度的掌握需要生活的磨练、体验。因此,最后我的感悟就是对于孔子思想的体悟需要我们回归生活,在自身经历中慢慢领悟。目前我的领悟是“克己”,或许再过些年,就会推翻自己的理论,但我认为这就是成长,我欣然接受!
该问题处于未解决状态,马上帮楼主解答!我要回答
  
  • 紫傻笨鲜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4/11/24 18:00:16
  • 来自:山西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0)
(0)
  
  • 紫傻笨鲜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4/11/24 18:00:20
  • 来自:山西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