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沸腾的热土

  • vicky蜜蜜
楼主回复
  • 阅读:410
  • 回复:0
  • 发表于:2014/7/16 8:09:27
  • 来自:山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翼城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盛夏,正是充满勃勃生机的季节,沿着古北线向浇底乡一路走去,绿树成荫,鲜花伊人,景色宜人。浇底乡党委、政府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以建设生态特色乡、林果专业乡、文明和谐乡为主线,走出了一条民富乡美的新路子。
  经济林富了百姓
  “这四面山坡上的都是核桃树,眼看又是一个丰收年。”指着山路四周郁郁葱葱的山梁,乡党委副书记刘志强说。目前,全乡共栽植核桃11500亩,苹果5500亩,人均2.4亩,每亩可为农民增收万元左右,成为增收的主导产业。
  浇底乡土地零散瘠薄,农民增收困难,是全县唯一的贫困乡镇, 2011年被列入市级贫困乡镇之一。
  “选定一个好品种,兴起一个大产业。”浇底乡党委书记李学东深有感慨地说,思路决定出路,产业关系穷富,对贫困山区来说更是如此。
  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全县经济林发展战略,通过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加快经济林建设。同时,乡里下派包村干部和技术指导员,做到从规划、种植、病虫害防治每一个环节都有人服务,有人把关,有人负责,确保种植质量和管理质量。还聘请林果专家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同时,乡党委积极协调水利、电业、交通等部门,实施经济林灌溉、有机化肥发放、田间道路拓宽等惠民工程,加大对水、电、路等核桃产业基地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力度。
  青城村曾是抗日时期县政府所在地,全村共223户,668口人,耕地面积3300余亩,多年来全村老百姓仅靠种地来维持生计。在乡里大力支持下,村委主任李杰带头联系村里的几个农民共同筹资二十余万元,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101亩土地,开始核桃经济林种植,带动全村发展核桃经济林1800余亩,成为全乡“核桃专业村”。
  “政府对我们的扶持力度很大,免费提供树苗、有机化肥,每亩还给补贴200元。”青城村村民高红亮满怀感激。
  目前全乡共有金古垛、青城、石村三个千亩核桃园区,西村、翟庄两个千亩苹果园区,建设了6个林果专业村,核桃经济林成为全乡老百姓的“摇钱树”。
  与此同时,苹果经济林如火如荼的发展,给当地的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去年11月份,在全县优质苹果展销会上,浇底苹果喜获金奖、银奖,获得全县人民的好评和认可。
  现如今,浇底乡发展经济林的思路更加清晰,喜悦之情也流露在村民和包村干部的脸上。
  筑牢干群“连心路”
  清澈见底的小溪缓缓流淌,崭新的路灯整齐地矗立在宽阔平坦的街道两旁,每走到一个岔路口,规范的标志牌指引你前进的方向,村中央的健身广场内村民们正在各种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享受着美丽乡村的幸福生活……穿梭在浇底乡,令人感受到的是一个人与社会和谐、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革命老区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这是浇底乡进一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喜人成果。”乡党委副书记、纪检书记张晓辉对记者说。
  曾几何时,山道弯弯,浇底乡的路上坡下坡、下坡上坡、爬不完的坡,车在山里颠簸,人在车里旋转,路在山里盘桓,到了下雨的时候更是“壮观”,“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是当时的真实写照。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们从懂事开始就在心里憧憬着,憧憬着有一天,条条坦途大道能如一条条银色绸带将村寨街巷交织,能让他们走向四面八方。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浇底乡党委、政府与交通部门积极协调,建立了工作小组,挨家挨户做群众思想工作,始终坚持路修到哪里,思想工作做到哪里,配合完成了12公里古北线公路改造工程,圆了全乡人民多年的梦想。
  以前从青城村到金古垛村,还得返回浇底村,一来二去多跑了路,还耽误时间。由于地质条件恶劣,浇底乡东片四个村子隔山相望,祖祖辈辈只能望路兴叹。乡党委、政府深知工程之难,施工之险,但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在交通部门的全力支持下,从悬岩绝壁中凿出一条900米通往幸福生活的坦途,把青城和金古垛连了起来。通过两年的奋战,东片的青城、金古垛、史村、沟北村的东循环全部打通,彻底解决了困扰祖祖辈辈出行难的问题。
  随着经济林的快速发展,乡党委、政府又顺应民意,积极推进田间道路拓宽工程。交通状况的改善,极大推进了全乡特色农业的稳步发展。
  浇底乡以产业扶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丰富娱乐设施为抓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效推进了新农村建设步伐,让山乡变了新模样。
  革命老区换新颜
  行走在浇底乡路段,一路上,青山如黛、满目苍翠,清新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感受这片土地上淳朴的民风和祥和的氛围,就会由衷地体会到这里干群同心、风雨同舟的合力;心系群众、为民解忧的风气。“问渠哪得清如许”,是群众路线架起了连心桥,催开了和谐之花。
  “老百姓关心的事,什么时候都马虎不得,老百姓享受的利益,什么时候都拖不得。”浇底乡党委书记李学东说。
     结合扶贫攻坚工作实际,开展“学习+帮扶”活动,夯实农村发展的基础,创新了教育实践活动载体,使这座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走进浇底乡翟庄村民小组,看到村庄被核桃、苹果树木环绕,一派勃勃生机。村庄干净整洁,通往各家各户的村巷都是水泥路,村头的文化广场上聚集着一些村民聊天纳凉。
  三年时间里,市纪委把定点帮扶作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纽带,使翟庄这个贫困山村的村民有了长期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观,基础设施建设焕然一新。翟庄,正朝着建设全市一流、全县示范的“林果专业村、山区精品村、文明和谐村”方向迈进。
  县四大班子领导、农口各部门、定点帮扶单位、有关企业也带着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多次深入到浇底乡各村调研走访,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并予以了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帮扶。
  乡村干部更是深入到每个村、每一户,与百姓进行一次倾心谈话,为他们解决一件生活难事,捐助一点资金,提供一条致富门路,使乡村干部成为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桥梁,对于改进党员干部作风,增强党的凝聚力、政府的公信力、干部的执行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位乡镇干部深有感触地说,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让我们和农民面对面,解决农民最急最忧最怨的事,把百姓的喜怒哀乐当成自己的事,使百姓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真真正正暖了老百姓的心。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浇底乡要求村级干部开展“一事一诺”活动:让村干部向群众作出履职承诺,把村干部履职行为交由村民去监督,这种做法使村干部更加明确该做什么、要怎么做,调动了村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西村村务公开栏上,把村干部的履职情况置于各级党组织和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调动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村支书刘敏承诺百姓在果树管理上有什么困难随叫随到;村委主任李学基负责果树管理方面资金筹集,68岁老党员刘大瑞义务为马学芳老人管理四亩苹果园;老村支书刘金虎义务打扫村卫生……一件件惠民实事的落实,让村民拍手叫好。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通过市、县、乡真情实意的帮扶,村级干部的认真履职,全乡各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都发生了喜人变化。与此同时,换来的是浇底乡党委、政府的威信高了,支部的根基实了,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和社会影响力更强了,干部队伍精神面貌大改观,干部和群众的心贴得更近了,党员和群众的手牵得更紧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快了。  
                                                                                                                 李成健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